防爆型危廢暫存間的核心設計目標是 **“預防爆炸發(fā)生”+“控制爆炸后果”,需根據(jù)所存危廢的爆炸風險特性(如易燃蒸氣、粉塵、爆炸性殘渣)** 分類設計,嚴格遵循《爆炸危險環(huán)境電力裝置設計規(guī)范》(GB 50058)、《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》(GB 18597)及《建筑設計防火規(guī)范》(GB 50016),核心分類設計原則可按 “危廢爆炸特性分類” 和 “設計維度分類” 兩大邏輯展開,確保設計與風險精準匹配。
首先需界定哪些危廢需用 “防爆型暫存間”,避免過度設計或設計不足,核心適用類別包括:
注:若暫存間同時存放兩類及以上危廢,需按 “風險最高類” 設計(如同時存廢溶劑和廢硫磺,按 “爆炸性粉塵” 標準設計)。
不同爆炸風險類型的危廢,其防爆設計的重點差異顯著,需針對性強化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:
此類危廢的核心風險是揮發(fā)性蒸氣積聚,設計需圍繞 “控制蒸氣濃度 + 消除點火源” 展開:
- 結構防爆:
- 墻體 / 頂棚:采用輕質泄壓材料(如輕質彩鋼瓦、泄壓輕質混凝土板),泄壓面積與暫存間體積比≥0.05(即 100㎡體積需≥5㎡泄壓面積),泄壓方向避開人員通道和相鄰建筑;
- 地面:采用不發(fā)火地面(如環(huán)氧樹脂不發(fā)火地坪、金屬骨料不發(fā)火混凝土),避免摩擦、撞擊產(chǎn)生火花;同時做防腐防滲(如 HDPE 膜 + 環(huán)氧樹脂涂層),防止液體危廢泄漏擴散。
- 通風防爆:
- 強制機械通風:每小時換氣次數(shù)≥12 次(高于普通危廢間的 6 次),通風口設置在 “地面附近”(因易燃蒸氣密度多大于空氣,易在底部積聚)和頂棚,形成對流;
- 通風設備:選用防爆型風機(Ex d IIB T4 級及以上,具體按危廢蒸氣引燃溫度選),風機開關設置在室外非爆炸區(qū)。
- 電氣防爆:
- 所有電氣設備(燈具、開關、插座、監(jiān)控)需為防爆型,防護等級≥IP54,防爆級別與危廢蒸氣組別匹配(如乙醇蒸氣屬 IIB 級,設備需≥IIB 級);
- 禁止使用非防爆電氣(如普通排插、白熾燈),電線需穿鍍鋅鋼管密封敷設,避免電纜破損產(chǎn)生火花。
此類危廢的核心風險是粉塵云形成,設計需圍繞 “抑制粉塵懸浮 + 消除點火源 + 控制爆炸傳播” :
- 結構防爆:
- 墻體 / 頂棚:采用圓弧過渡設計(無直角、無凹槽),避免粉塵堆積;泄壓面積與體積比≥0.1(高于易燃液體間),泄壓材料需耐沖擊(防止粉塵爆炸沖擊波擊碎材料飛濺傷人);
- 地面:采用光滑易清潔地面(如聚脲涂層),禁止使用易積塵的地面(如水泥拉毛地面),并設置粉塵收集溝(寬度 10-15cm,深度 5-8cm),定期清理。
- 通風防爆:
- 采用負壓通風(避免粉塵向外擴散至非爆炸區(qū)),通風口加裝粉塵過濾裝置(如布袋除塵器),防止粉塵排入大氣引發(fā)二次風險;
- 換氣次數(shù)≥15 次 / 小時,風機選用 “粉塵防爆型”(Ex tD A21 IP65 T135℃及以上),避免風機葉片與粉塵摩擦產(chǎn)生火花。
- 粉塵控制:
- 禁止在暫存間內進行 “可能產(chǎn)生粉塵飛揚” 的操作(如傾倒、攪拌),需在專用密閉操作箱內進行;
- 配備防靜電粉塵清掃工具(如銅制掃帚、防靜電抹布),禁止使用壓縮空氣吹掃粉塵(易形成粉塵云)。
此類危廢風險等級最高,設計需 “極致簡化結構 + 強化泄壓 + 嚴格隔離”,原則如下:
- 獨立建造:
- 暫存間需為獨立單層建筑,與相鄰建筑的安全距離≥50 米(根據(jù)爆炸當量計算,如存放 1 噸廢炸藥,距離需≥100 米),禁止與其他設施共用墻體;
- 周邊 50 米內禁止設置明火源、電氣設備(如變壓器、配電箱),地面禁止有車輛通行(避免震動引發(fā)爆炸)。
- 結構防爆:
- 墻體:采用鋼筋混凝土防爆墻(厚度≥30cm),頂棚采用 “輕質泄壓板 + 泄壓窗”,泄壓面積與體積比≥0.2,確保爆炸沖擊波能快速釋放,減少墻體坍塌;
- 門:采用防爆門(向外開啟,配備自動閉門器),門框與墻體間隙用防火密封膠填充,防止爆炸火焰外泄。
- 操作限制:
- 暫存總量嚴格限制(如單間存放量≤500kg),且危廢需裝在防爆容器(如厚壁鋼桶,帶泄壓閥)中,容器間距≥1 米;
- 禁止任何 “可能產(chǎn)生沖擊、摩擦” 的操作(如使用鐵質工具搬運,需用銅制或木質工具),暫存間內禁止人員長時間停留。
無論針對哪類爆炸風險危廢,以下設計原則均需嚴格遵守,屬于 “基礎防爆要求”:
- 防靜電設計:
- 暫存間地面、墻體需做防靜電接地(接地電阻≤10Ω),定期檢測接地連續(xù)性;
- 危廢容器(如鋼桶)需用 “防靜電接地夾” 連接至接地極,搬運工具(如叉車)需為防靜電型,操作人員需穿防靜電服、防靜電鞋。
- 消防應急設計:
- 配備防爆型滅火設施:如干粉滅火器(MFZ/ABC4 型及以上,針對易燃液體 / 固體)、二氧化碳滅火器(針對電氣火災,避免粉塵爆炸場景使用,因 CO?可能加劇粉塵懸浮);
- 設置防爆型火災探測器(如感溫探測器,避免感煙探測器在粉塵場景誤報),與廠區(qū)消防中控系統(tǒng)聯(lián)動,報警信號同步傳至室外聲光報警器。
- 隔離與標識:
- 暫存間周邊設置防爆隔離帶(寬度≥5 米,用護欄圍合),隔離帶內禁止堆放任何物品;
- 門口張貼防爆警示標志(如 “爆炸性物質存放區(qū)”“禁止煙火”“防靜電”),并標注危廢名稱、數(shù)量、責任人、應急電話及爆炸風險特性。
- 管理配套原則:
- 嚴格限制人員進入:僅允許持證的專業(yè)管理人員進入,進入前需消除人體靜電(如觸摸靜電釋放球),禁止攜帶手機、打火機等點火源;
- 定期巡檢:每日檢查通風系統(tǒng)、電氣設備、接地系統(tǒng)是否正常,每周清理粉塵 / 泄漏物,每月進行防爆設施完整性檢測(如泄壓面、接地電阻)。
防爆型危廢暫存間的分類設計,本質是 “風險導向的精準匹配”—— 先通過危廢的 “爆炸誘因(蒸氣 / 粉塵 / 直接爆炸)” 確定風險類型,再針對性強化 “抑制風險源(如通風控蒸氣、清潔控粉塵)” 和 “控制后果(如泄壓、防爆結構)” 的設計環(huán)節(jié),同時落實防靜電、消防、管理等共性要求,最終實現(xiàn) “不發(fā)生爆炸,若發(fā)生爆炸則不造成嚴重后果” 的目標。
實際設計中,需先委托專業(yè)機構對危廢進行 “爆炸風險評估”(如測定蒸氣爆炸極限、粉塵最小點火能量),再結合地方環(huán)保、應急管理部門的要求,形成專項設計方案,經(jīng)審批后方可施工。